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

宋志凌:逆风逐梦,执桨前行

作者:  时间:2025-04-16  点击数:

“大家都在追寻顺风的捷径,但上升的姿态,是在逆风前行的长路中。”谈及过往体会,来自武汉交通职业学院23无人机军士(3)班的宋志凌语气笃定。

作为一名大二学生,他在2024年11月夺得2024年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(首届无人机操作与反制项目)一等奖,又在充满希望的阳春三月,捧回了2025年湖北省航空模型(穿越机)项目竞赛一等奖的证书。

荣誉的背后,是他对无人机应用技术始终如一的热爱与执着。靠着专注热爱与刻苦钻研,他用短短两个月时间便成功考取了ASFC(中国航空运动协会飞行执照)、UAV-OP(高级无人机操控师)、CAAC(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驾驶员)等专业认证。

宋志凌在分享比赛经验

谈及最初选择无人机专业的原因,宋志凌眼中闪着光芒:“我从小就喜欢机械组装和编程,高考填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了它。”

大一入学不久,他主动找到教研室主任李坦,申请加入高年级的竞赛训练小组。虽是组内唯一的新生,却凭扎实的技术迅速脱颖而出,成了同学们眼中的“技术灯塔”。
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知识和实践必须相互验证。”对于专业学习,宋志凌深有感触,“虚争空言,不如思而试之。只有通过一次次查询、试错,才能将零碎知识拼凑成完整框架。每解一道难题,便前行一步。”

李坦老师忍不住点赞:“小宋对无人机应用技术的热情纯粹而炽热,他不同于常人的钻研、专注品质,成为他攻克难题的制胜诀窍。”

宋志凌在组装无人机

初夏傍晚,校园静谧的林间空地上,操控遥控器的宋志凌屏息凝神,任凭汗水浸透迷彩、蚊虫叮咬双腿,目光始终追随盘旋的机影。林间暮色中,他用青春和汗水丈量着梦想的高度。

经过无数次的训练和积累,2024年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成为宋志凌的“技术首秀”。

首次面对众多经验丰富的竞争对手,他毫无惧色:“我不是来试试的,我是来证明自己确实行。”言语风轻云淡,透着十足的自信。

赛场上,在X680大型无人机装配比赛项目中,每个零部件的规格与位置都严格限定,稍有差错便会被扣分。宋志凌双手如同灵动的舞者,熟练地拿起工具,小心翼翼地安装每一个零部件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

“比赛结束的哨声响起,我看到无人机成功完成各项测试,大脑一下放空,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。”宋志凌面露笑容。

指导老师张钦彦介绍:宋志凌不仅基础理论储备扎实,而且肯动脑筋,有一种可贵的专业探索精神。面对复杂的无人机技术难题,他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,十分难得。

无人机技术领域更新迅速、竞争激烈。宋志凌深知,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。他常引用毛主席的名句“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”鞭策自己。在张老师的指导下,他还精细地剖析了一个涉及“无人机集群协同作业”的复杂项目方案。

回顾大学以来的成长,宋志凌形容自己:“我并非天赋型选手,只是走得比别人久一点,熬得比别人狠一点。走最远的路,就是我的’捷径’。很多人追求目标时总想找捷径,却忽略了过程中的积累。顺风者终将触顶,唯有在逆风下不断校准高度,积累经验和知识,才能飞得更高、更稳。”

展望未来,宋志凌并未因荣誉而止步。“作为一名军士生,我梦想的航线将直通军营。”“未来,我愿将我所学的无人机技术带进部队,为战友传技、为强军赋能,在实战实训中磨砺本领,以青春铁翼托举,让科技强军之梦不止于理想,更见于行动。”他坚定地说。

宋志凌无人机训练日常


Copyright ©2004-2021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军士学院 地址: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6号(430065) 电话:027-88756479

鄂ICP备06007470号 Email:whjzy@whtcc.edu.cn  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031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