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7月15日,“防汛小虎队”队员李昀哲、戴林翔、张一鸣(从左至右)在汉江堤上巡堤。记者史伟 摄
戴着妈妈亲手套上的红袖章,从前辈手中接过巡堤用的竹竿,7月15日中午,顶着瓢泼大雨,由两名“00后”和一名“95后”组成的巡堤队伍,在老同志带领下,在汉江大堤上开始人生第一次巡堤任务。他们被在此值守的汉阳区琴断口街工作人员亲昵地称为“防汛小虎队”。
长江日报记者在汉江大堤上遇到了刚刚上岗巡堤的张一鸣、戴林翔、李昀哲。他们都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孩子,此前在战疫中当志愿者,协助父母为社区居民服务,结下了深厚的“战地”情谊。汛情严峻之际,3名年轻人再度联手出征。
人生第一次巡堤感叹父母防汛不易▼
“巡堤看起来简单、做起来不易,我现在才知道父母每年参加防汛工作不容易。”

“防汛小虎队”队员和妈妈。从左至右依次为:妈妈张华玲、儿子李昀哲,妈妈黄鸿静、儿子张一鸣,妈妈林小平、儿子戴林翔。记者史伟 摄
20岁的张一鸣走在大堤背水面的草丛中,一边冒雨跋涉,一边用竹竿探查渍水点。
张一鸣的父亲张文斌是琴断口街桃花岛社区书记,母亲黄鸿静是该街七里庙社区副书记,他们每年汛期都有上堤巡查任务。张一鸣说:
“以前,父母防汛回来从来没有讲过自己的辛苦,我一直以为上堤巡查是个轻松好玩的事情。现在,自己亲身参与后,才知道防汛的重要性和其中的艰辛。”
李昀哲是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士官学院大一学生,5天前刚过19岁生日。他的母亲张华玲是琴断口街七里晴川社区副书记。
22岁的戴林翔刚刚大学毕业,已经联系好了外地的就业单位。他的母亲林小平是琴断口街财务人员。两名年轻人也都是第一次上堤防汛。
琴断口街今年值守的江段位于古田桥下方区域,长千余米。该街共投入近百人守堤,其中有14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,张一鸣和戴林翔都是入党积极分子。
第一次冒雨巡查完千米江堤,小伙子们对父母每年如何战斗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认识。“父母是我们的榜样,我们现在也要像他们一样守好自己的阵地。”
疫情期间做志愿者搬运物资结下“战地”情谊▼

李昀哲、张一鸣、戴林翔(从左至右)。记者史伟 摄
3个小伙子以前并不相识,是因为战疫才结下情谊。
今年年初疫情暴发后,看到妈妈每天忙着组织社区居民抗击疫情,3个小伙子都在家坐不住了,主动在各自社区报名做起志愿者。
“当时,居民需要的部分物资品种短缺,我就到处询问,没想到在李昀哲那里找到了。”
张一鸣说,“于是,我俩经常碰头,相互调剂物资。第一次,我们事先说好要调剂的物资品种,见面地点定在七里庙社区外。”李昀哲笑着说,一来二去,两人就成了好朋友,共同为居民服务。
“我是被妈妈带着认识他俩的。”戴林翔告诉记者,“我的妈妈和其他两位的妈妈都是同事。我的妈妈无意中得知张一鸣和李昀哲的故事后,很受触动,回家跟我说了。我马上也在社区报名成了志愿者,刚好跟李昀哲在同一社区。”
2月底的一天,戴林翔和李昀哲跟着各自的妈妈在社区为居民搬菜。碰面后,两位妈妈相互介绍,两个小伙子才得以相识,并慢慢成为好友。后来,经李昀哲介绍,戴林翔和张一鸣也成了好友。
青春“铁三角”的友情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不断加深。他们联手为社区居民服务,得到了居民和街道的点赞。“当时,我们称他们是‘00后突击队’,张一鸣搞好团购管理,其他两人搬运、分发物资,配合得非常好。”琴断口街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战疫完再战汛情3位妈妈给他们套上红袖章
▼

7月15日,琴断口街工作人员在给“防汛小虎队”讲解注意事项。记者史伟 摄
为了争取到上堤参加防汛工作的机会,3个小伙子“私下”达成共识,各自动员妈妈去帮忙报名,最后终于心想事成。
7月11日,张一鸣无意中听父母说起要抽调人员上堤值守,本来一直在关注汛情的他内心一下子“兴奋”起来。他偷偷地打电话给其他两位小伙伴,大家马上达成一致意见,“一定要争取到机会上堤,为防汛工作尽自己的力量”。
他们担心年龄小,报不上名,就动员自己的妈妈帮忙联系街道“开绿灯”。
“我先后接到两次电话,都是为了他们上堤的事。”琴断口街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第一次接到电话时,她详细地问了一下每个人的年龄和基本情况,“感觉他们年龄还是小了,让人不放心,我就没同意。”
不料,第二次电话很快又来了,三对母子坚决请战,也感动了大家。“最后,我们决定将他们安排为预备队员,等前方人员需要轮休时再把他们补充上去。”
7月15日中午,终于轮到3个小伙子上岗巡堤了,3位妈妈亲手给他们戴上防汛人员的红袖章。
看着3个稚气未脱的年轻人,大堤上的琴断口街相关负责人欣喜地告诉记者:“在‘防汛小虎队’身上,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责任和担当,也感受到了年轻人身上的家国情怀。”